陈佩秋、傅申等关注流失海外的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本篇文章3231字,读完约8分钟
陈佩秋鉴定手迹
日前,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原组长谢稚柳先生的夫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99岁高龄的陈佩秋先生与世长逝了。生前她和美国国立佛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原主任、台湾著名文物专家傅申向中央建言,希望国家关注一件流失海外的唐代法书珍品——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历阳是唐代郡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天宝十二年(753),诗仙李白游历幽州之后来到历阳,当时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因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诗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该诗被收录于《全唐诗》第182卷中流传至今。
这件存放香港李白研究会的《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纵26.4厘米,横67厘米,全帖共50字,包含了《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全诗,落款为“李白”。该帖书写自然流畅,气韵生动,用笔拙朴挺拔,笔力遒劲、洒脱,观察文字的墨迹笔风可以看出,书写用笔是唐代特有的有心硬笔(鸡距笔);而所用纸张为唐宋时期出产于四川的麻纸,由于传世经年,整体色泽发黄黑,纸面折痕看出纸质偏脆、纤维较细,作品整体纸色醇古、书风刚健、气势遒迈,流露出浓郁的豪放粗犷之气。
据日本学界资料显示,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作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由大诗人李白赠送给与其有着密切交往的日本遣唐使并带往日本收藏。该帖曾长期收藏于福冈县太宰府市的筑紫观音寺,江户时期归入小仓藩藩主细川家族的私人收藏。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废藩置县”,旧藩主本人必须移居东京,细川家被迫陆续出售部分藏品,《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几经辗转,于上世纪中期被日本古笔收藏家明日香宁范购得,并藏于其在京都的书木文库中。明日香宁范先生为了考证《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真实性和历史艺术价值,曾于上世纪80年代与中国文博界有关专家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
1986年4月,陈佩秋先生的丈夫谢稚柳先生当时时任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去日本考察曾见到此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像,在其寄给陈佩秋的家书中提到:“惊见李白嘲王历阳帖,笔力劲健,气势遒迈,书风符合唐代法书风格,为唐人墨迹,许李白真迹谓然,尤足珍也。”
1987年11月,明日香宁范携带该帖来华,曾求教于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史树青先生,史树青组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严绍璗、孙静,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李致忠等多位专家学者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史树青先生认为:“此帖墨迹深沉,陈旧自然,笔力遒劲、洒脱,从墨迹笔法可以认定为唐代人笔迹无疑,具有当时文人自由型的笔锋特征。”严绍璗通过对书体、用纸的研究,认为“此卷纸质呈黄,纤维较细,然手感发硬,与敦煌写经多种相仿,可证为唐人唐纸书迹,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李白墨迹一起,作为李白研究方面的重要资料,可以确认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孙静先生认为“此帖纸质亦甚似唐代麻纸,通过对该贴中涉及避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从该贴中可以看到李白诗风之纵恣与处于三教并存、思想较为自由环境中之唐人,称该贴为‘证史之一助也’。”李致忠通过对该帖用纸和字迹的观察,认为“该帖用纸的纤维、厚度、光洁度、拉力等,与敦煌遗书中唐人写经的用纸一致,认定为唐代麻纸;其字且神全气古,颇具唐人笔意,似出自唐代文人之手,以其纸、墨、字格观之,当是唐时遗物无疑,诚属希世之珍。”由于长期以来在中国学者的认知中,存世的李白书法作品仅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上阳台帖》一件,此次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论证让参与的学者们感到十分振奋,大家一致认为该帖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李白墨迹一起,作为李白研究方面的重要资料,可以确认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1989年春,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赴日本参加日本著名书法家上条信山书法展,其间明日香宁范邀请其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进行鉴定,启功先生在深入研究后指出:“这件作品书法风格独特,形神两全,各个方面都体现唐代特点,时代特征明显,必是唐人妙墨,是否为李白亲笔所书,不能否认,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单就从书法艺术看,不失为一件极精彩的唐人墨迹。”
日本学者也曾付出许多努力。日本文化财保护审议会专门委员藤枝晃先生曾经专门撰文指出细川家族的一件祖传藏品李白墨宝《嘲王历阳》, 从纸的材质来看,应为出产于四川省的麻纸,多见于唐代,使用了唐代的鹿毛笔。从诗文中使用的“历、风、花、杯、五、栽、何、有”等字的字形在宋代已不再使用。认为这件墨宝应当是李白相关研究中的一份重要文献。
然而,就在多位中国学者了解《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本体信息、收藏经历,并拟对其历史、艺术价值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时候, 20世纪90年代,日本爆发了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大收藏家纷纷将藏品进行抛售,《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也被转手,这一漂泊海外的唐代法书珍品,再次淡出了中国学者的视线。
2017年,香港李白诗词书法研究会的工作人员找到傅申和陈佩秋两位先生,请求鉴定一件曾由日本收藏家收藏的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由于该帖近30年没有出现,两位先生本着谨慎的态度,对该帖进行了两年多的鉴定和研究。陈佩秋先生经过研究认为“此帖笔法,明显流露出唐初欧、褚及隋唐写经的用笔取势,此帖符合盛唐时代笔性特征,为唐人墨迹是无疑的, 细观此帖,有文人用笔不拘小节,天马行空的感觉,笔意中隐隐有剑气酒气的流淌,与史书记载的李白为大唐剑仙、酒仙十分相符,当是李白真迹亦未不可。” 傅申则更进一步说明:“《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纸色醇古、书风刚健,非唐笔不能书,其为唐人墨迹无疑,故可定为李白!”。作为新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傅申历经数年以85岁高龄编撰了《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考》一书,2018年已由故宫出版社出版。2020年中国文物出版社第一季整理出版《李白与他的时代》,将这幅作品更深入的做了研究。
两位老先生一致认为,《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作为一件与唐代诗仙李白相关联的唐代法书珍品,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而遗留下来的幸存者,体现了盛唐时期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学、艺术的重要文物,传达出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个性风采,也见证了隋唐以来,中日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本长达千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和全人类重要文化遗产。他们特别希望,在抢救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成果辈出的今天,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流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将其纳入国家流失海外珍贵文物调查的总体规划,并在适当时间以适当形式推动该贴的回归,勿要让这样一件国宝流失海外。
文化兴则国运昌。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新中国首任文物局长郑振铎先生在抢救流散香港文物的过程中曾经指出“凡是国宝,都要争取!”当前,国家对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调查和抢救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流失已久的皿天全方罍、秦公墓地金饰、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圆明园马首等一批国宝相继回归祖国,意大利、土耳其、美国等许多国家都主动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返还给中国。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如果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能够回归祖国,也必将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关怀下李白《上阳台帖》入藏故宫博物院,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诗仙李白存世的唯一一件墨迹。今天,如果《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能够回归祖国,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衷心地希望该帖能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回归祖国,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抢救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最佳案例。(武铭泽)
陈佩秋鉴定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陈佩秋作品 霜叶竹禽
傅申作品 不忘初心
傅申作品 大字歌
傅申鉴定李白手迹
傅申鉴定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本文标题:陈佩秋、傅申等关注流失海外的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地址:http://www.wenyaojiaoyu.com//wh/20200721/385.html